湖南宁乡道林镇善山岭人字冲,四面环山,风景如画。前方,靳水蜿蜒流过,九曲回环,水波荡漾;后方,衡山余脉延展,摇旗岭雄伟横亘,分隔东西。这里的四季变化鲜明,春日百花盛开,夏季绿意盎然,秋天稻谷金黄,冬季万物沉寂,收获和藏匿都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进行。周围土地富饶,经过千年冲积,形成了丰富的良田,这里也因地理条件而成为湘中一块著名的富饶之地。
在这片山坡上,坐落着一座历史悠久、气派非凡的墓地。高大的石碑旁,镌刻着铭文,记载着一位名将的功勋与荣耀。石碑的正面中央清晰刻着:“诰授建威将军,光禄大夫尚书衔,原任甘肃提督显考周渭臣府君之墓。”然而,令人疑惑的是,尽管墓碑上明确写着周渭臣的名字,但碑左下角刻着的却是他的子孙们的名字——全都为朱姓,儿子朱剑凡,孙辈如朱佛根、朱伯深、朱仲芷、朱仲硕、朱叔平、朱竟之、朱仲丽等。如此,明明是周姓的将军,他的后代为何全部变成了朱姓呢?
展开剩余84%据《宁乡县志》记载,真相是墓地的主人并非周渭臣,而是周达武,他的字为渭臣。周达武,生于清道光七年(1827年),来自宁乡大屯营乡(今道林石家湾)。他的曾祖父周德胜是长沙吉王朱翊鋋的庶子,属于朱元璋的后裔。崇祯十六年,张献忠攻破长沙后,吉王的后代为了躲避清朝追杀,改姓“周”,从此,吉王一脉隐姓埋名,世代传承,历时十多代,直到周达武这一代。
在周达武的父亲周世泰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,周达武的少年时代也是艰难度日。年轻时,他曾在双狮岭清溪冲一带的煤矿里担煤,体力劳动使他逐渐锤炼出强壮的身体。后来煤矿关闭,由于他力气大,机智灵活,深受盗采老板的青睐。当时村里流传着一段话,说周父为他算命时曾预言他是“八抬八托”的命,将来必定大有作为。然而,周达武二十多岁时依旧在煤矿中做苦力,许多人也因此嘲笑他的父亲。
直到太平天国起义爆发,清朝的正规部队在广西被太平军击败,太平军席卷而来,危及湖南。为了抵挡太平军的进攻,清政府要求各地招募团练,周围的乡绅纷纷组织地方队伍前来征兵。在此背景下,周达武在一次机缘中加入了湘军。起初,他犹豫不决,有一次,他与工友开玩笑说,如果今天将扁担抛出去能竖立起来,他就离开煤矿,而果真扁担奇迹般地竖了起来。从此,他毫不犹豫地投身于湘军,从一个不起眼的伙夫做起,逐步建功立业。
周达武的首次出奇制胜的经历是在湘军与太平军的一次激战中。当时,湘军败得惨不忍睹,几乎全军覆没。周达武按惯例送饭上山,看到山上尸横遍野,他突然灵机一动,迅速高举军旗,飞奔至山顶插立。敌军见旗帜飘扬,误以为援军赶到,纷纷撤退,湘军得以反败为胜。此后,周达武屡屡建功,因而声名鹊起,被誉为“福将”。
在《清史稿·周达武传》中,提到周达武在咸丰四年应募加入李续宾麾下,从岳州、武昌等地立下赫赫战功。尤其在“三河大捷”一役中,由于周达武的左耳受伤,他并未随军前往三河,而是留守舒城,恰巧避开了湘军的全军覆没。随后的战斗中,周达武带领少数湘军奋力反击太平军,最终成功突围。
太平天国事变后,翼王石达开在湖南南部自立门户,欲从两湖之地入川建国。周达武接到命令,招募兵马前往宝庆(今邵阳)参与“宝庆会战”。与石达开交战时,周达武身先士卒,奋勇杀敌,最终使石达开大败,狼狈逃入广西。周达武继续追击,最终在四川、大渡河等地打败太平军,直至石达开被围困至死。
太平天国灭亡后,周达武的战功被清朝朝廷充分认可,授予总兵职,历任四川、贵州、甘肃提督,并获得头品顶戴、花翎简放等荣誉。他的名字成为清朝封疆大吏的象征。
至于周达武为何愿意效力于清朝,原因无外乎两点:一是时间能够化解他家族的仇恨,毕竟经历了两百多年的风雨,谁还在乎过去的恩怨;二是周达武家庭贫困,他参加湘军不仅能获得丰厚的俸禄,还能为家族谋取生存之路。因此,尽管家族背景复杂,他依然投身战场,守护着家族的未来。
周达武发达后,用自己积累的财富,在宁乡道林一带购买了万余亩田地,并修建了一座气势宏伟的庄园。以“宁乡大石家湾”的三排九栋一百间大宅为基础,他还兴建了一座宽阔壮丽的石桥,桥墩上雕刻着蜈蚣、鲤鱼、螃蟹等精美图案,至今仍屹立不倒。站在桥上,早晨可见莺飞鸟鸣,夕阳西下,白鹭翩翩,水天一色,景色美不胜收。
周达武年轻时并未接受过良好的教育,但他一旦有了财富,便大力支持教育事业,捐资办学。光绪年间,他在甘肃提督期间,资助办学、兴办书院,广育人才,对当地文化教育作出了重要贡献。后来,他还捐资修建文峰塔,提升当地的文气,培养了无数人才。
作为一名身世显赫的武将,周达武却常常与文人雅士交往。他曾在任四川提督时,以重金购买了赵云洗马池遗址,并在池上建立一座纪念碑,邀请文士名流聚集赏荷泛舟,传承文化。周达武喜欢书法,尤其擅长写“虎”字,这些作品成为了他一生的珍贵遗产。
周达武的子嗣也不乏杰出人物。其子周家纯,自幼受到良好教育,成为近代著名教育家。周家纯的儿子,朱剑凡,继承了家族的教育事业,在武昌起义后更改姓氏为朱,并成为近代教育界的重要人物。他创办了“周氏家塾”,培养了许多未来的杰出人物,包括向警予、蔡畅、杨开慧等。朱剑凡以“毁家兴学”的精神,深刻影响了新一代人的教育理念和社会变革。
周达武的家族,经历了时光的洗礼,后代更是人才辈出,名声远播。他的故事,至今在宁乡流传,成为湘中一段传奇。
发布于:天津市睿迎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